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訓。食品流通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健康發展。中國政府對食品流通安全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加強食品流通安全工作的措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食品安全是一個永恒的問題,即使是現在上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食品安全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中國的食品流通安全工作尚處初級階段,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許多不足亟需改進。當前,食品安全問題曝光接連不斷,讓人感到狀況好像越來越不好了。其實,不是當前的狀況不好了,而是現在政府的透明度和解決問題的決心增大了,大家意識增強了,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增強了,所以曝光事件頻頻發生。為了保證百姓餐桌安全,“菜籃子工程”的重點早已轉向了“三綠工程”和“食品放心工程”。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動三綠工程,實施食品放心工程,衛生質量狀況總體上已得到好轉。解決方案: 加強市場檢測,嚴把入市商品質量關加強批零環節的食用農產品檢測。要迅速在全國大中城市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推廣速測技術,充分發揮基地檢測、市場速測、定點抽檢等手段,嚴把市場準入關口。并以適當方式公布檢測結果,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提高食用農產品檢測的技術手段,給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備了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設備,食用農產品檢測的技術方面不僅檢測技術需要攻關,包裝技術,鑒別技術都要提高。 嚴格食用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食用農產品追溯制度實行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是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也是國內農產品質量管理的必然趨勢。建立索證、索票制度。對未經認證、檢測或將檢測不合格的農產品不準上市流通。實行認證產品的分區銷售制度。推進場廠掛鉤、場地掛鉤。 建立食用農產品追溯制度。我國入市的食用農產品不具備可溯性。流通過程中涉及的諸多環節,食品生產質量即使合格,流通環節出現質量安全事故,相關部門也無法找到依據做出判定。因此,應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記錄制度,實現食用農產品可追溯制度。追溯能力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食品生產、加工或經營企業為實現自身保護措施,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從種植、養殖到生產、加工階段等“食品鏈”各階段的生產加工者真正承擔起因問題給消費者帶來的侵害責任。通過建立和加強食用農產品的追溯制度,能夠從根本上實現食用農產品的安全、可靠,鏟除假冒、偽劣食品存在的條件。 推行綠色市場認證。即通過綠色認證來促進市場加強硬件設施和提高對食用農產品的安全意識,逐步實現安全設施現代化,形成有害物超標的食用農產品市場退出機制。 通過建立食用農產品信用檔案,對其經營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進行連續的、全面的記錄,包括優良記錄、不良記錄。并在網上公布,不僅可為向消費者推薦好的企業,推薦好的品牌,還可以有效實現對綠色生產的激勵機制。 完善法制保障體系。針對加工、流通環節“菜籃子”食品衛生質量安全問題,有組織、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制定和修訂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指導性文件、標準和規范,研究提出法規及標準體系;完成重大缺口技術標準的填平補齊,建立“菜籃子”食品在加工、運輸、倉儲和銷售四個環節的良好操作規范,健全產品流程管理的質量控制體系;支持各地做好普法和貫標的推廣工作。 完善政策推進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針對食品流通安全的政策管理體系,依照有關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指導性和扶植性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各地食品流通安全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加強政策指導,完善政策推進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技術支撐體系。把推進重大科技專項工作作為科技支撐的重點來抓,廣泛聯合科技主管部門和相關科研機構,通過協調和自建課題管理的機制,加強替代性安全農業投入品和檢測儀器設備的研發,推進相關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產品有害投入品屢禁不止,監督成本過高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