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質期是產品尤其是食品類產品的重要標準,但是隨著近年來“臨期”食品的不斷走紅,許多人將保質期與食品浪費聯系到了一起,并且開始討論一個相對有些敏感的問題——過期食品能不能吃?借此機會,我們不如就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圍繞保質期的話題來討論一下。
不過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為什么“臨期”食品會和“過期食物”聯系在一起。“臨期”食品簡而言之就是快要超出保質期的食品類商品。一般來說,商家為了在不浪費食物的前提下快速地處理這類商品,因此會在超市進行下架處理后,以非常低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當然這個過程是會明確告知消費者產品已經臨近保質期,因此本身行為是符合規定的。而這種更加實惠的食品,很自然地成為一部分群體熱衷的商品,甚至催生出了一批“臨期”食品特供超市。也正因為“臨期”食品保質期剩余不多,導致了許多購買的消費者還沒有吃完,食品就過期了。懷揣著丟了浪費,吃又不安全的矛盾心理,“吃過期食品”的話題便出現了。
事實上,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保質期的定義其實是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而這也側面說明了兩個問題:一、保質期只是參考數據,它具備前提條件,并且也并不是食品能夠保存的時間;二、品質包括了食品風味以及營養價值,保質期對應的是最佳食用期。此外由于食品制定保質期的時候,是根據盡可能高的標準對嘗鮮時間進行約束的,因此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僅從能不能吃的角度考慮,不少食品過期后確實是可以繼續食用的。
但是,這只是從理論來分析,事實上任何情況下,都不推薦消費者這么做,原因同樣有兩個。
首先,從食客的角度來說,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從食品的外觀、氣味、味道來準確地判斷食品是否出現變質的情況,同樣也不是所有食品變質就會有明顯的色香味變化,因此,只要食品過期了,理論上來說,它的安全情況就無法保障。甚至從食品安全與健康的角度來說,除了特殊應急食品外,大部分食物,都建議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食用。
其次,從買家的角度來說,保質期是賣家提供的一個承諾。在保質期內,商家要對產品的質量負責,如果出現任何食品上的問題,消費者都可以從中實現維權。而過期食品就不一樣了,一旦食物在家中放置過期,即便食用后影響了食用者的身體健康,買家也無法向賣家或是廠家追責。
總而言之,保質期是食品包裝上不可少的一個信息,同時也是對消費者的一個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食品類產品時,應該綜合考慮自身或所處環境對于食品的消耗速度以及保存難度,從自身健康和權益出發購買并食用食品。
我要評論